θ爆发式磁刺激对抑郁症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

发布时间:2024-05-22

一、背景

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情感障碍类疾病,临床表现以显著而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,并伴随睡眠障碍、意志活动减退、认知功能损害以及躯体化症状。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,全球抑郁症患病人数超过3亿人,抑郁症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、危害人类健康的第2大杀手,预计到2030年,抑郁症将跃居全世界疾病负担的首位。抑郁症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心理、精神障碍疾病,其高致残率和高自杀死亡率对社会及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。目前,抑郁症的治疗方案仍然有限,即使对患者进行充分治疗后,仍不能从现有的治疗方法中获益。因此,探寻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是重中之重。重复经颅磁刺激(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,rTMS)在2008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,FDA)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。θ爆发式磁刺激(theta burst stimulation,TBS)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一种新形式,作为一种先进的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,拥有较独特的刺激方式。与传统的rTMS相比,TBS具有刺激强度低、刺激时间短、耐受性强、更接近神经元活动等优势,能诱导更强、更持久的脑皮质兴奋性,缩短了整体治疗的持续时间,实现更快的抗抑郁效果。目前,一些临床试验已经检验了TBS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,但结果尚不一致。因此,本研究对现有研究进行meta分析,系统评价θ爆发式磁刺激对抑郁症的影响。

二、资料与方法

1、一般资料

1.1研究类型

随机对照试验(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,RCT)。

1.2 研究对象

参与者年龄≥18岁,临床确诊为中重度抑郁症或双向情感障碍。

1.3 干预措施

试验组采用活动性TBS刺激包括:间歇性θ爆发刺激(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,iTBS)、连续性θ爆发刺激(continuous thetaburst stimulation,cTBS)或iTBS cTBS;对照组采用假TBS刺激或标准rTMS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。

1.4 纳入标准

主要结局:应答率[TBS治疗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(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,HDRS)评分,在TBS治疗后降低≥50%];次要结局:缓解率[根据研究中使用的定义最终HDRS评分≤10分或Montgomery-Asberg抑郁评分量表(Montgomery and Å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,MADRS)最终得分≤7];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停用率。

1.5 排除标准

非随机对照研究;二次研究:如对于原始研究的评述或文献综述;重复报告;无法获得原文,缺少或无法提取结局指标的文献。

2、方法

(1)文献检索策略:计算机检索PubMed、Cochrane Library、Embase、Web of Science、中国知网、万方、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(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,CBM),搜索与研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,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。(2)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:由 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,提取资料并且交叉核对。如果有分歧,则通过讨论或与第3方协商解决。资料提取内容包括:①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;②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;③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;④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。

3、观察指标

文献质量评价: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,并交叉核对结果。偏倚风险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5.1.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评价。如果研究完全满足评价标准,表明发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性小,质量等级为A级;如果部分满足评价质量标准,表明发生偏倚的可能性为中度,质量等级为B级;如果完全不满足,表明发生偏倚的可能性最高,质量等级为C级。当2名研究者的评价出现分歧时,咨询第3位研究者共同讨论解决。

4、统计学方法

本研究采用RevMan5.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,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(odds ratio,OR)为效应分析统计量,各效应量均提供其95%可信区间(confidence interval,CI)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(检验水准为α=0.1),同时结合I2判断异质性大小。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,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;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,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,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,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。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=0.05。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,或只行描述性分析。绘制漏斗图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。

三、结果

1、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初检

获得相关文献942篇,使用NoteExpress剔除重复文献356篇,剩余586篇,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筛选出100篇,经过深度阅读全文分析排除88篇,最后纳入文献12篇研究,其中Li等的文章分为2项研究。研究对象共1080例,其中干预组542例,对照组538例。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。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。

2、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

本研究纳入的12篇文献中,在随机方法方面,有8篇文献明确提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,4篇文献未具体说明;在分配隐藏方面,4篇文献明确提出有分配隐藏,8篇文献未提及;关于盲法的使用,仅1篇文献未提及对研究者和受试者使用盲法,其余文献均明确提出采用盲法。质量评价的结果显示8篇文献为“A”级,4篇文献为“B”级,总体文献质量较高。见表2。

3、meta分析结果

3.1 TBS与假TBS刺激比较的应答率

共纳入10项研究,其中Li等的研究分为两项研究。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:TBS组治疗抑郁症的治疗应答率高于假刺激组,TBS组212例患者中治疗应答82例,应答率38.7%;假刺激组191例患者中治疗应答26例,应答率13.6%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[OR=4.21, 95%CI为2.50~7.08,P<0.00001]。见表3。

3.2 TBS与假TBS刺激比较的缓解率

共纳入9项研究 ,其中Li等的研究分为2项研究。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:TBS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缓解率高于假刺激组,TBS组195例患者中临床缓解40例,缓解率20.5%;假刺激组180例患者中临床缓解16例,缓解率8%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[OR=2.72,95% CI为1.46~5.10,P=0.002]。见表3。

3.3 TBS与假TBS刺激比较的停用率

共纳入10篇RCT,其中Li等的研究分为2项研究。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:TBS组212例患者中停用12例,停用率为5.7%;假刺激组191例患者中停用11例,停用率为5.7%。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[OR=1.12,95% CI为 0.47~2.66,P=0.79]。见表3。

3.4 TBS与假TBS刺激比较的不良事件发生率

共纳入10项研究,其中Li等的研究分2项研究。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:TBS组212例患者中有38例发生不良事件;假刺激组191例患者中有24例发生不良事件,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[OR=1.48,95% CI为0.82~2.68,P=0.20]。见表3。

3.5 TBS与rTMS比较的应答率

共纳入6项研究。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:TBS组387例患者中治疗应答163例,应答率42%;假刺激组391例患者中治疗应答149例,应答率38%。干预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[OR=1.19,95%CI为0.89~1.59,P=0.25]。见表3。

3.6 TBS与rTMS比较的缓解率

共纳入6项研究。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:TBS组387例患者中临床缓解107例,缓解率28%;假刺激组391例患者中临床缓解91例,缓解率23%。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[OR=1.27,95%CI为0.91~1.75,P=0.16]。见表3。

3.7 TBS与rTMS比较的停用率

共纳入6项研究。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:TBS组393 例患者中有107例停用;假刺激组383例患者中有91例停用。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[OR=1.27,95%CI为0.67~2.40,P=0.46]。见表3。

3.8 TBS与rTMS比较的不良事件发生率

共纳入6项研究。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:TBS组393例患者中有214例发生不良事件;假刺激组383例患者中有220例发生不良事件。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[OR=0.89,95%CI为0.64~ 1,22,P=0.46]。见表3。

4、纳入文献发表偏倚评价

针对TBS与假刺激和rTMS对照的应答率和缓解率为结局指标绘制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检验,结果显示,各个研究点分布基本对称,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。见图2和图3。

四、讨论

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影响身心健康的精神障碍疾病。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式为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,但药物治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以及安慰剂效应,心理治疗使患者产生羞耻感和病耻感,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。已有研究证实,rTMS是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物理疗法。TBS作为rTMS的优化序列,拥有独特的刺激方式,其通过模拟人类大脑内海马和皮质回路中出现的内源性震荡θ频率电生理活动,以丛状波的模式发出。TBS刺激的特征是由多丛刺激组合而成,即每丛爆发3个刺激,丛内刺激频率50Hz,丛间刺激频率5Hz,组合的爆发刺激相当于一个rTMS。相较于传统的重复经颅磁刺激,TBS可产生更长时程的增强作用,且安全耐受性良好。

本研究纳入以假刺激为对照的RCT研究有10项,其中Li等的研究分为2项研究,以标准rTMS为对照的研究有6项。meta分析结果显示,TBS组的应答率高于假刺激对照组,这与Cai等的研究结果一致。Chu等的meta分析分别对脉冲、刺激强度、周期、模式等进行亚组分析,结果与本研究一致。Volgt等和Qin等的结果也证实TBS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措施。研究还显示TBS组的缓解率也高于假刺激对照组,这一结论与Chu等和Qin等的研究结果一致。Volgt等和Cai等的研究显示,缓解率无统计学意义,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:纳入的研究数量及样本量有所差异,其次抑郁症具有异质性,对于不同类型、不同病程的抑郁症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出入。其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。有研究表明,抑郁症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(the granular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,DLPFC) 功能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,DLPFC是额叶认知回路的关键节点,涉及情绪调节、执行控制和许多认知过程,因此调节DLPFC活性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策略。研究显示,rTMS是治疗抑郁症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最常用的一种刺激序列,高频rTMS左背外侧前额叶(左侧背外侧前额叶)能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。TBS作为新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形式,能以更弱的刺激在更短的时间内,诱导长时间且稳定的兴奋,调节大脑内部神经元活动,干预大脑内葡萄糖代谢,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递质的传递,影响大脑可塑性,进而达到对皮质兴奋性的易化调节,在更短时间内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。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,TBS组与rTMS组间的应答率、缓解率、 停用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,这与Voigt等的研究结果一致。 在治疗抑郁症方面,TBS即使不比rTMS更佳,但也与其相当,且相对于rTMS来说,TBS刺激时间更短、刺激更弱,且无痛、副作用小,安全性和耐受性也更好,因此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临床治疗效率。

综上所述,本研究结果证明TBS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,能有效提高抑郁症患者的应答率和缓解率。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。首先,在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中,所招募的患者基线水平较高,可能与不良的临床结果密切相关;其次,本研究注重抑郁症急性期的治疗效果,对TBS的维持效果尚不清楚。因此,未来仍需开展更多大样本、高质量的研究。

注文章出处:康佳悦,蔡明娜,张丽娟.θ爆发式磁刺激对抑郁症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.[J].慢性病学杂志.2024.25(4):487-493.